[计名由来]
声东击西计,出自杜佑(公元735-812年)所著《通典》第153卷《兵六》一章:“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其实《孙子兵法》早有“攻其不备”的思想。《淮南子·兵略训》更把“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作为重要的“用兵之道”,《韩非子·说林上》也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戌东边,荆人辍行。”
本计的特点是:以假象造成敌人的错觉,采用灵活机动的军事行动,忽东忽西,不攻而攻,攻而不攻,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伪装攻击方向,出其不意,夺取胜利。
[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文]
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实施事变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地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
[前人批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东北,遂乘城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译文]
西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周亚夫固守寨堡,不向叛军出战。叛军攻打东南角,亚夫识破敌人声东击西之计,在西北方向加强防备,不久,吴王精兵果然进攻西北面,结果没有攻进。这是敌人的神志不乱,能够自有主张的结果。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