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5 |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类别(杂七杂八) | 评论(0) | 阅读(74) | 发表于 23:30

预防糖尿病,早测血糖

  如果突然感到口干、尿多、体重没来由地减轻,很不幸,你的确已加入了糖尿病患者的大军。可大多数人和糖尿病首次接触时,并不会出现这些明显症状,怎么办?

  高危人群要早测血糖

  当然,糖尿病并不会毫无头绪地向一个无辜者发起攻击。通常,最容易得上此病的总有一些固定人群,比如有近亲,如父母、兄弟等患过糖尿病者;代谢功能异常,如有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痛风者;妊娠糖耐量异常者;生育巨大婴儿者(婴儿体重大于4千克);日常生活久坐不动、工作紧张又发福者。

  对于这些人来说,定期检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也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依据――糖尿病诊断是依据空腹(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以及口服葡萄糖的糖耐量试验2小时的血糖值。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应不超过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值则应小于7.8毫摩尔/升;一旦空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值达到或超过11.1毫摩尔/升,就得及时就医,以便更早确诊病情。

  糖耐量异常不可小觑

  通常,检查血糖前有些功课是必须要做的,否则只能是给自己徒增困扰。检查血糖前一夜晚餐后需禁食,第二天早饭前抽取空腹血糖,吃完第一口饭后开始计时,2小时后抽取第二次血糖,以保证诊断的确切性。

  一般情况下,如果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有一个超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但如果你没有症状,血糖虽超过标准值,为慎重起见,还是最好别怕麻烦,再测一次。

  即使血糖值没有超标,也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糖值在6.1毫摩尔/升―7.0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值小于7.8毫摩尔/升)和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值在小于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值在7.8毫摩尔/升―11.1毫摩尔/升之间)也是威胁人们健康的杀手,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跌进万丈深渊,这是抵御糖尿病的最后关口,千万不能大意,应及早就医。

  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更加重要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各项指标就更为重要了。

  首先,糖尿病患者需要清楚间隔多长时间去内分泌科复诊。如果血糖控制得非常理想,可以3个月看1次病;但如果血糖控制并不满意,则至少应每月1次,甚至更加频繁,直到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情况为止。曾经有病人一直在药店设法每月取药,从不复诊,也不监测血糖,10年后出现肾功能衰竭和突然昏迷,后被证实为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抢救无效死亡,十分可惜。

  而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用来评判糖尿病血糖控制状况的最重要指标,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意义非凡。不过,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改变比较慢,一般3―6个月到医院检查1次较合适。目前,国际糖尿病联盟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5%以内,广大患者应以此为金标准。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需监测肾脏功能,神经病变,心血管系统、视网膜状况等,这些对预防糖尿病各种并发症所能起到的作用都不可小觑。

  在家轻松测血糖(相关链接)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家的时间远比在医院要长,这就意味着在家自行监测血糖,非常重要。

  首先,每位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了解何种情况下需要测血糖。一是常规测定,可以测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和睡前血糖;一般每周均需进行,具体频率视血糖满意程度而定;二是出现心慌、出汗、手抖等情况时需要立即测定血糖来判断是否为低血糖,如果是,则需立即进餐碳水化合物来缓解症状。有关血糖和生活方式的情况应尽量仔细记录,为看病时提供详尽的资料。

  其次,每位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了解血糖仪是用来监测血糖的,而不是诊断糖尿病的,这就意味着血糖仪的精度是不能用于诊断的。对于误差允许范围内的数值不必过多顾虑,否则,情绪引起的血糖波动比误差还大。

  再次,血糖仪的选购和正确使用不可忽视。选购血糖仪时一定要确保其质量过关,以免出现波动很大的结果。选购后常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试纸过期,用过期的试纸很难反映出真实的血糖水平。

  最后,使用者血糖测量的技巧对保证获取精确读数也至关重要。比如,可以在看医生时带着测量仪,让他们监督自己测量的技术;或者在抽血化验时用自己的测量仪同时进行一下血糖测试,比较结果,以获得对病情的准确判断。

  不过,建议不要在刚进餐完毕后就测,通常此时指尖抽取的血样数值会比真实值要高。

谁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和其他疾病一样,都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中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更大一些。一般认为,糖尿病本身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它是一种综合症。如代谢综合征是包括多种代谢紊乱的疾病,比如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都不正常,血液粘稠度高、尿酸水平高,脂肪肝的发生率高,胰岛素水平比较高。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包括在代谢综合征多种异常之内。代谢综合征患者具有较高的心脑血管病变事件率。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也称好发人群,是指容易得糖尿病,但血糖目前还正常的人群。以下几个因素容易诱发糖尿病:  1. 年龄。一般指40岁以上的人,现在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30岁以上的人如果不注意也容易得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代谢率下降,导致肥胖,发胖就造成胰岛素抵抗。年龄因素是没有办法控制的。
   2.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占发病因素的50%。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哪怕采取了很好的预防措施,得糖尿病的几率还是很大。当然,并不是说没有家族史的人就是安全的,这些人往往不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不注意采取措施预防糖尿病。一旦得了糖尿病,他的家族就有了糖尿病病史。一般来讲,2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更容易得糖尿病,特别是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并不都得糖尿病,但还是有遗传的潜在危险。
   3. 肥胖。肥胖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容易诱发糖尿病。肥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可控制的因素。人类可控制的致死原因,第一是吸烟,第二就是肥胖。肥胖使脂肪细胞变得特别大,而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却变得越来越少,胰岛素作用就比较差,产生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容易造成胰岛素过多的分泌,胰岛素过多分泌不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胰岛细胞最后会不堪重负而发生功能衰竭,这就引发糖尿病。肥胖也是可预防的因素。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只要避免肥胖,就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并可使糖尿病的病情轻一些。
   4. 曾经有过血糖高,或曾经尿糖呈阳性的人,也是糖尿病的危险人群。有这种情况的人要定期查血糖、尿糖,发现不正常要及时采取措施。
   5. 生过8斤以上巨大儿的妇女得糖尿病的危险性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怀孕时孕妇的血糖曾经高过,当时没注意,没发现得了糖尿病。血糖比较高,孩子得的糖分也就多,过多的糖分使孩子长得比较大,成为巨大儿。向主任在此特别提醒,哪怕生过巨大婴儿的妇女现在血糖是正常的,仍需特别小心。他说,中国的传统习惯认为生一个胖孩子是件好事,但从医学角度讲,生一个胖孩子不见得就是好事。
   6. 出生时体重在5斤以下的孩子。向主任说,巨大儿对母亲不好,相反,孩子出生时也不是越小越好。有研究发现,孩子生出时特别小,说明孩子的胰岛发育有问题,孩子长大以后得代谢综合征、发生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几率就高。  另外,有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粘、高尿酸、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这些危险因素的人易得糖尿病,这些人应该作为预防糖尿病的重点。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