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7 | 少数民族姓氏之二
类别(杂七杂八) | 评论(0) | 阅读(574) | 发表于 09:42
纳西族姓氏    纳西族为羌族后裔,纳西二字可以解释为强大的民族,或尚黑的人。来到纳西族住的地方,可以称纳西姑娘为潘金妹,男生为潘金哥。阿芳也教了我们几句简单的纳西语。你好:a la la leh,谢谢:jo be seh,再见:ma ni len doh。纳西语的文法和英文一样是动词在后,例如「吃饭」在纳西语中其实是说「饭吃」。明太祖朱元璋攻打大理时,纳西族的首领归顺明朝,帮助朱元璋。所以明太祖将「朱」姓去掉一撇一划,赐姓「木」,并封纳西族首领世家为世袭的土司。木氏土司统治丽江470年,历经35代,元明清三朝,官位最高三品,最低五品。直到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才废掉土司,改由清朝政府派流官统治。纳西族典型的姓氏有两个,官姓木,民姓和。传说木氏土司是将「木」加上一根扁担、一个箩筐(一撇和一个口字),而成为老百姓用的「和」姓。和很多少数民族一样,纳西人也实行「父子连名」,也就是父亲将自己的名字留一半给儿子。男人的名字有两部分,第一部份是父亲名字的后半段,第二部分才是自己的名字。说到男人阿,云南很多少数民族,如纳西族和白族都有「女主外男主内」的习俗。下田劳动、出外工作的是女人,而在家带小孩的则是男人。我们在路上看到有人在修人行道,那些工人果然都是女人,不过当然也有些男人是做生意养家的。阿芳说纳西族男人最有名的就是琴、棋、书、画、烟、酒、糖、茶、好、吃、懒、做,正因为女人在外工作,所以男人有很多时间从事艺术工艺的创作,不过当然大部分的男人都有好吃懒做的嫌疑。
 苗族姓氏   氏表明家族的符号,任何民族都一样。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业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却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苗姓是“子父连名制”。或“子祖连名制”。黔东南支的苗姓是“子父连名”。例如某人的苗名叫做“xa”(夏),其父苗名叫“ju”(久),那么这个人的苗族姓名就是“xaju”(夏久)。川黔滇支和湘西支的苗姓是“子祖连名”或“子父祖”连名。例如某人的苗名叫“du”(都),他的社父苗名叫“la”(拉),那么这个人的苗族姓名就是“dula”(都拉);假如他的高祖或始祖苗名叫“wu”(乌),那么这个人的苗姓名又是“dulawu”(都拉乌)。
  汉姓虽是后来输入的,但已成为苗族的姓氏之一了。如今,很难找到没有汉姓的苗人。汉姓输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 编户籍
  每次苗民造反失败后,政府为了加强控制,便把苗族编入户籍,方便控制。当一户一户的编户籍时,都要写个户主姓名。
  2、 赐姓
  有些苗人与汉人是好朋友,或者是上下级关系,汉人就送给苗人同他一个姓。
  如今国内外的苗族都有汉姓,可见苗族汉姓的历史也很久了。云南的苗族是从贵州去的,东南亚老挝、越南、泰国的苗族又    是云南迁去的。这大约是400多年的历史。那么,早在贵州以前就应该有了汉姓。这就不只五、六百年的岁月,起码也有千多年了。 
蒙古族姓氏   今翁牛特旗有蒙古族4.7万多人口,其中多数是原翁牛特左翼旗的蒙古人,其次是沿者哈河北岸居住的原敖汉旗的蒙古人,还有一部分是从土默特、喀喇沁以及奈曼、库伦、巴林等旗迁移来的蒙古人。 翁牛特、敖汉的蒙古人,都记着自己的蒙古姓氏,其中有些按姓氏的音或意采用了汉姓。来自南部各旗的蒙古人都采用了汉姓,其中不少人已不知道自己的蒙古姓氏。以往,蒙汉通婚者,子随父民族。198O年以后有近50O0名汉父蒙母者改为蒙古族,他们仍沿用其父之汉姓。
翁旗内居住的蒙古族之姓氏如下:1.孛尔只斤氏(汉姓鲍)——孛尔只斤在突厥语中意为蓝眼睛的人(《史集》)。翁旗孛尔只斤氏是成吉汗三弟哈赤温之后裔。 2.不古纳歹氏——他们是阿兰豁阿五子之一,不古纳台的后裔(《蒙古秘史》)。3.塔塔儿氏(汉姓戴、谭)——是一个古老的氏族,蒙古史中经常出现。4.奥矣·毛都氏(汉姓林、穆)———奥矣·毛都蒙古语为林木,该氏可能是早期的“林木中的百姓”(《蒙古秘史》)。5.弘吉刺惕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元代常与孛尔只斤氏联姻,本旗人数不多。6.宏豁惕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蒙古秘史》中记作“晃豁坛”,也有记为“晃豁摊”的。“宏豁”蒙古语有铃铛之意7.兀日罕氏(汉族于、吴)——有人说他们是兀良哈氏之一支。8.术布姑真氏(汉姓龚)——术布姑真蒙古语为“养鹰人”。元、明时期的史书中常出现,也记作“朱保真”。“龚”可能取自“弓”的谐宜。9. 哈布格钦氏(汉姓陈)——明代蒙古有“哈麻真”,蒙文中“麻”、“布”二音有混用现象。“哈布格”蒙古语为狩猎用的枷。钦为人称,故有人释为“狩猎者”。1O.唐兀惕氏(汉姓唐)——旗内人数较多,早有“五百唐兀惕”之说。唐兀惕氏为古代西夏人。11.夏那日氏(汉姓夏、唐、白)——该氏人自己说是唐兀惕氏之一支。“那日”在蒙古语中是人称复数词尾,如汉语中的“们”。“夏那日”意为“夏的人们”。 12.察哈尔氏13.喀尔喀氏14.杭盖勒氏15.季如特氏(汉姓季)16.海拉苏氏17.萨日黑惕氏———“萨日黑”蒙古语为酒,故译为“酿酒的人们”。18.色勒莫氏——色勒莫蒙古语为“剑”。19‘特古如格·太本氏——一该氏人称自己是察哈尔氏之分支,与察哈尔氏不通婚。20. 召·额日氏——“召”为百,“额日”为男子汉。“召额日”可释为“百条勇士”。明代《北虏考》有“召阿儿氏”。21.楚和日氏(汉姓褚)——其中分支称“乌合日·查干”(汉姓牛)。 22.希日努特民(汉姓汪、黄)23.希日·乞丹氏(汉姓黄)24. 呼克苏勒氏25.乞丹斯氏(汉姓陈)26.于聪氏27.希汤古特氏28.太本·萨坦氏29.额登氏3O.保青氏31.赉肖尔氏32.桑萨瓦氏33.呼勒都氏——“呼勒都”蒙古语为“冻”。据说他们是奥矣·毛都氏的一个分支。34.柴尔吉惕氏(汉姓柴)35.海鸠特氏(汉姓柴)——“海鸠特”蒙古语有“偏坡”或“旁侧”之意。36.阿拉他斯氏(汉姓金)37.嘎拉他斯氏(汉姓霍)38.嘎拉珠氏(汉姓冯)39.道劳·道古森氏(汉姓祁) 4O.蒙格惕氏(汉姓孟)41.查达氏42.兀鲁惕(汉姓吴)。
 毛南族姓氏   毛南族有潭、覃、卢、蒙、韦、袁等姓氏,其中以潭姓的人数量较多,约占毛南族的70%以上,分布的地区广,其次是覃、卢、蒙姓。历史上,他们是同姓聚族而居,在一个村寨之中异姓杂居的现象很少,解放后异姓杂居以至同壮族人民杂居的才逐渐增多。  据许多史籍记载,毛南族及壮,侗、仫佬、水等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地区,在汉代以前是“百越”民族中的“骆越人”居住的地方。南北朝以后,又有“僚人”有这一带居住,称为“蛮僚”,唐代以前,这一带的少数民族由于没有上封建王朝的“户籍”,被统称为“生蛮”。唐代以后,封建王朝诏用这里的部落酋长,设置了羁縻州县,进行羁縻统治,把这里的少数民族以地名而命名为“抚水蛮”、“安化蛮”、“茅滩蛮”、“南丹蛮”“等,泛称“峒蛮”。明、清之际,这一带少数民族有壮、瑶、苗、水、俍、伶、僚等很多名称,有思恩县12其相邻的天河建县境内,就有伶、僚、仫佬、水、佯、俍、侗等。而外来的汉人还极少,说明了这些少数民族应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骆越人”,及其后来的“抚水蛮“,“安化蛮”“茅滩蛮”,“南丹蛮”等“蛮僚”的后裔。今毛南族和壮、侗、仫佬、水等族可属壮侗语族,有语言和生活习俗上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证明他们有同源的关系。如毛南族居住的“干拦”与古代“蛮僚”楼居的形成相同。在清代《庆运府志》中列举的僚语的12个词汇中,竟有6个词汇与毛南族的音、义完全相同。这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毛南族源了”蛮僚“的有力证明。  
满族姓氏   满族人的姓名,很是复杂。若说索尼只是名字,而人们为何称他为索大人?好像索尼姓索似的。其实,索尼是名字,因为满族人照例是称名而不举姓的。满族人都有姓氏。汉族人多以单音字称姓氏,满族人姓氏有很多是多音的。据《清朝通志·氏族略》称,满族共有姓氏647个,其中3/10是见于《金史》的女真姓氏,还有一部分是以地名命之的,另有一部分满族姓氏则是汉姓。蒙古族降后金之后,一些蒙族姓氏也成为满洲姓氏中的一部分。满族的八大姓是佟隹氏、瓜尔隹氏、马隹氏、索绰络氏、祁隹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如瓜尔隹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因巴颜在满族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之意。至于皇族爱新觉罗氏,其来源至今仍众说不一。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有一次天女佛库伦在长白山附近湖里洗澡,吞食神鸦所衔的果子后,觉得身重不能升天。不久生下一男孩,长得相貌奇伟,落地会说话,佛库伦对他说:“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名库布里雍舜。”这个孩子就是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的始祖。这一说法充满了神话色彩,是说其受姓于天。可是努尔哈赤的上几代,并非姓爱新觉罗,姓什么至今是不解之谜。  

客家姓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在今天的社会里,它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中国姓氏的来历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 

一、以姓为氏。以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二、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
三、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 
四、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
五、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东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周平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
六、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 七、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
八、以技艺为姓。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
九、以谥号为姓。
十、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十一、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 
十二、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来历,也在上述这十几种范围之内。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