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回族中的苗姓,源自明朝皇帝朱元津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曰者、曰白、曰苗……,”苗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
敏
回族中的敏姓,据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漳县的敏姓回族老人讲,先祖兄弟三人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随征西将军沐英来洮州(临潭古称)的,其一兄居旧城,一兄居长川乡敏家咀村,一兄居扁都哈桑滩村。据史料载,在沐英西征的将领中确有敏大墉其人。(参见《临潭穆斯林及清真寺》)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甘南临漳地区。
明
回族中的明姓,早期见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奉旨调征,攻平缅甸后,驻守云南的都指挥明恭。现云南腾冲有其后裔,并已历二十余世。至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转战各地退人云南后,随护的回族军士中也有一部分明姓,后便留居在了保山、腾冲一带。到了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面对清政府的压迫,回民族为表示“抗清复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为姓。由此而产生的明姓,主要出自回民反抗清朝最烈的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在宁夏固原县河川乡,还有以明姓回族居多而产生的“明川”。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沐
回族中的沐姓,出自经名首字的谐音。如金吉堂在《回 教民族说》一文里指出:“木八刺或木沙剌福丁、穆古必立或穆鲁丁之后裔姓沐”。沐氏,源于明代以前。如明初的沐英(1345-1392年),少孤,从母避兵乱,八岁时母又亡,被太祖朱元漳和孝慈皇后收为义子,从朱姓。沐英22岁时(1367年),太祖“因吾有诸子,尔(沐英)亦长成。以人情无理度之,不晦尔名,使从尔姓,祀尔祖宗。”(《回族人物志》)让沐英“始命复姓。”显然,沐英的先祖在元代就姓沐。明以后,沐氏成了回族中的大家族,仅沐英的后裔中,就有沐昂、沐春、沐晨、沐斌、沐麟、沐天波、沐朝辅、沐朝弼等著名的将官。但到了清代,沐氏家族为避灾祸,有将其姓改为木姓者。沐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穆
回族中的穆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经名“穆萨”、“穆罕默德”、“穆罕麦”、“穆八剌沙”都可取“穆”。元代的回回世家穆古必立其后裔大多以穆为姓。此外,清代归附回回呢牙咱木,任职内务府,后也改姓穆氏,遂为穆姓回族的又一支。回族中的穆姓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木
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刺福丁之后裔,姓木。“(《中国回族大辞典》)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中国回族大辞典》)明清时,木姓回族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国子监太学生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纳
回族中的纳姓,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首音。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喇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杨和乡,还有纳姓回族七百余户,四千余人组成的村子——纳家户。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
讷
讷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乜
乜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蒲
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中国伊斯兰史存稿》)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来源也比较广。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姓。同时,蒲姓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 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个来源。如北宋前后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称为“蒲克”,把沿海地区的外国人(多为穆斯林)和居住地称为“藩浦”、“蒲(铺)速满”等,这些“浦”和“蒲”后来都变成了蒲姓。此外,中国在北宋时对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实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长制”管理。这期间,外国人凡加官进爵或入籍注册,就有可能被冠以一个特定的中国姓氏——蒲姓。如蒲思马应、蒲河散、蒲麻勿图婆离、蒲希密等(均为回回名前冠蒲姓)再有,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载:“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省一带),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邦、蕃浦。今编户人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姓……其言语像貌,与回回相似。”这一部分蒲姓,是越南穆斯林带入回民中的。蒲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甘肃天水地区。
浦
回族中的浦姓,据明初的文学家宋港《学士集》(又名《宋学士文集》)记浦君一事称:“浦君与余同朝,浦君西域阿鲁温火,其率为仲渊,因其自名而定以浦姓。”明代,在宁夏固原还有一位从事染织业的浦姓回回,人称“浦回子”。浦姓与蒲姓不同。浦姓出现于明代,是东欧穆斯林自陆地来西北而产生的“西北姓”;而蒲姓早在五代时就有,是西亚、东南亚穆斯林自海上来东南沿海后产生的“东南姓”。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一带。
茄
茄姓回族源自古丝绸之路的甘肃平凉地区。据考证,元时,西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士兵,多被编入“西域亲军”、“回回军”和“探马赤军”中。元朝建立后,回回土兵就地归属,“与编民等”,即造册入籍,成为了新的域外移民——回回户。这些人当中,多“以名(取音)为姓”,故现今的平凉华亭地区,回族姓氏就有百余种。这其中,以百家姓中少见或不曾见过的异僻姓氏居多,茄姓便是其中之一。平凉地区的茄姓,同治前居崇信县钢城乡,同治回民起义后,便向临近地区分散.华亭的茄姓便源于此。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甘肃地区。
且
新疆回族中的且姓,源自甘肃华亭的茄姓。据且氏称:“祖辈姓茄,甘肃华亭县东关人……(且氏)青年时,跟随淘金人到新疆落籍于乌鲁木齐,在刻制名章时,只说姓“qie”,不是‘铁’,刻章人便按字音刻为‘且’,由此误传了下来。”
撒
撒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据安徽和县撒姓回族家谱载:“撒氏始祖居西域,为回纥人,后为唐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关中。”(《撒氏宗谱》)明建文元年(1399年),其后人撒仲谦一家由陕西迁往和县城西门响水沟一带居住,有祠名“懋款堂”。在回民族当中,经名带“撒”字头的也比较多。仅元代有史可查的官员就有“撒都丁”、“撒里蛮”、“撒特迷失”、“撒的迷失”,其中“撒的迷失”同名者有8人,这都是撒姓的主要来源。撒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河南和西北地区。
洒
回族中的洒姓来自经名。如“沙不丁”(Sabual-l-Din)可译为“洒不丁”,故可取“洒”为姓。另,远在唐代时,进入中国的西域人就有“洒”字起头的经名,如江苏镇江杨氏先祖“洒公及第西公。”回族中的洒姓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萨
回族中的萨姓取自波斯语的回回名译音。如元代著名诗词作家萨都刺之弟萨野芝(元江西建昌路总管)之于萨仲礼(元福建省中书检校)、萨仲明(曾为丞相府撰)均冠以“萨”姓。另据《姓氏词典》称:“西域有萨姓,后徙居福建。”这与明清以来萨姓回族的分布相吻合。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
赛
回族中的赛姓,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北宋神宗年间(1068-1085年),布哈拉王及其弟艾尔沙率领族人五千来华,抵汴京开封,从此定居中原。元朝初年,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1211—1279年)受封咸阳王,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年间,赛典赤病逝后,留有五子二十三孙,分别以“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为姓,赛姓便是这“十三姓”之一,取自“赛典赤”(穆罕默德后裔之首号)之首音。再有,明永乐三年(1405年)自阿拉伯国家来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任教长,后(永乐五年)到松江(今上海松江)宣谕敕建清真寺并首任教长的赛亦的;哈马鲁丁(中文名赛孝祖)之后裔也以赛为姓。“自赛孝祖来松江后,松江始有赛姓回民。”(《上海伊斯兰教文史资料汇编》)这应当是赛姓的又一族。赛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北地区。
散
散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 辞典》)。
沙
沙姓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该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元史》)再如,“马合马沙或阿思兰沙或木八儿沙之后裔姓沙。”(《回教民族说》)在回族经名中,带有“沙”的比较多。如《新元史》也黑迭儿传载:“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鲁沙……次阿鲁浑沙。”这都是沙姓之源。另,“沙在波斯语义为王。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如在波斯王国旧称‘沙因沙’,义为‘万王之王’……因此,我认为沙姓族源多半是来自波斯。”(《回回姓氏考》)沙姓中也有赐姓。如“舍班,古里国回回,入附授南京锦衣卫镇抚,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迁到千户,赐姓沙,名班。”(《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当时给舍班赐姓沙,还有着另一个原因,即“舍”和“沙”谐音。沙姓也为“回族十三姓”之一。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地区。
山
回族中的山姓,早期见于元朝官员山僧(晋宁路总管),其先祖为康里人,显然是人关后才使用的山姓。现今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
闪
回族中的闪姓,据《回教民族说》称,由“苫思丁之后裔”转为闪和陕。在明代,闪姓回族多以擅长诗文见著,如闪应雷,闪继迪、闪仲侗、闪仲严等。闪姓也是赐姓之一。据《赛典赤家谱》载:“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日闪,…”在闪姓中,也有改作他姓者,如“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原姓闪,赐姓玉。”(《回教民族说》)闪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河北及云南等地。
陕
回族中的陕姓,由苫姓改变而来。据清朝李焕之著《清真先正言行略,苫茂传》载:“(苫茂)廷试时,上(明英宗朱祁镇)不知其姓,问内阁李贤。对日:‘苫,音同陕。’即以御笔改为陕。”陕姓回族在广东、湖南等地均有分布。
单
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扇
扇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辞典)
舍
舍姓,多源自回族的经名。如“舍目孙低尼,就取第一个音‘舍’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在中国历史上,以“舍”为首音的经名也相当多。如元代任宜兴州、广州路同知和句容县(今属江苏)达鲁花赤的两位舍利甫丁,任镇江府路总督府同知府事、同知建康路总管府事的舍里甫丁。同时,元代福建泉州清净寺财产监管和回回巨商也分别为合刺甫丁;哈梯卜(“哈梯卜”意为教义宣讲者)和舍刺奋丁;梯卜雷则。在明代的归附回回和贡使当中,有舍黑马黑麻、舍班、舍力班和两位同名的舍刺夫丁。清代,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人、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学理华寺门宦第四辈教主其名为舍木苏;松的格(阿文意为“忠贞的太阳”)。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桂林及西北地区。
双
双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
石
回族中的石姓,最早为大食国在唐代赴中国军队之随军商团领袖即指国姓,后因清代发动反清起义失败为避祸而改姓石。中期见于五代前蜀官员石处温(波斯人)。居河北泊镇的石姓回族,据说是元代丞相脱脱之裔,其先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镇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当时,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居河南开封的石姓回族,源自宋代由印度来中国的五百余家犹太人。这些犹太人为十七个姓氏,后经数百年历史演变,至清康熙二年(1663年)仅存七姓,其中石姓便是其中之一。这部分石姓犹太人,融入到回回民族后便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帽回回”。石姓回族在中国分布也较广。
苏
苏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苏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回教民族说》“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回族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阿拉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回族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穆斯林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回 族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塔
回族中的塔姓,元代见于四位同名的塔海,他们分别为丹徒和义乌县达鲁花赤、奉化州判官。大都督并资善大夫。此外还有四位同名的塔术丁,他们分别为漂阳县达鲁花赤、粟阳州同知、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司天台事不署事。至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西域回回塔西沙入附授云南左卫副千户,定居云南,以塔为姓。子塔玉、孙塔宣、塔坚、塔冲宵世袭其职。(《云南左卫撰簿》)塔姓主要分布在西北。
唐
回族中的唐姓,据《回族民俗学概论》称:“上海松江纳速拉丁后裔被赐以唐姓。”明初,京师有善捕虎的回回人唐哈散。洪武十四(1381年)和二十四年(1391年)湖南和江北虎多为患,太祖曾命他率勇士前去捕杀。“哈散”本为经名,唐姓也应是赐姓。唐姓回族在北京、上海、青海,山东均有分布。
帖
回族中的帖姓,源自元代回回人自取或赐给的蒙古名“帖木尔”之首音,但这是标准的“回族姓”。(《姓氏词典》)元代,蒙古帝国(帖木儿帝国)征服了欧亚非地区的一些国家后,大批阿拉伯人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欧亚人也随之进入了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便取(赐给)了统治阶级——蒙古族的名子“帖木儿”。如“帖木送儿”(哈刺鲁人)、“帖睦(木)烈思”(康里人)、“明里帖木儿”(康里人)。“哈达帖木儿”(康里人)、“完泽帖木儿”(康里人)等。又如赛典赤;赡思丁这样的中亚布哈拉伊斯兰血统的大家族中,也有人在回回名后缀上(赐给)了“帖木儿”,如“月鲁帖睦(木)儿”,“赛牙胡帖木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帖木儿”的先祖伯颜(赛典赤;赡思丁之孙)的名下却赫然写着“蒙古人”。很显然,这里所指的“蒙古人”不是指“蒙古族”血统,而是指自己(布哈拉人)已经成了蒙古大帝国的国民。当然,在回族帖姓中,也确有极少数改信伊斯兰教、触入回族当中的蒙古族同胞。如元代的阿难答卒部归信伊斯兰教,其中可能就有帖姓。但是,如果说:“脱、妥、铁、帖、达、朵、贴、燕、何、塔、忽、萨、合、和等姓氏,从姓氏考察几乎都来源于蒙古人的姓氏”,(《回族姓氏初探》这就太绝对了。因为从西域来的一些回回人本身就有(以音取姓、以名取姓)脱、妥、铁、帖等姓氏;同时,这也忽略了被征服者阿拉伯人和欧亚穆斯林取了(赐给)征服者——蒙古人名字这一事实存在。对于这部分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他们是“蒙古族”人。此外,由于“帖木儿”还可译为“铁木儿”,故回族中的一部分铁姓又与帖姓有着一定的关系。帖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铁
回族中的铁姓,主要源自元代回回人自取或赐给的蒙古名“铁木尔”之首音。同时,回族中的一部分铁姓族源也“属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语族。”(《回回姓氏考》)如元代任中书左丞相的康里人(元时的康里人主要指撒马尔罕的东突厥落)铁木尔塔识(又译铁木儿达识、帖木儿塔识、帖木尔达失)。任余姚州(今属浙江)同知的铁间,也是哈刺鲁人(元代信仰伊斯兰教的西突厥部落)。此外,由于“铁木耳(尔)于蒙古语作铁解,突厥语族亦多取此名。两族均属于阿尔泰语系,语汇固多相同。”(《回回姓氏考》)另有个别回族铁姓出自归信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人的名子。如《多桑蒙古史》载:“阿难答(元世祖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刺之子)初为一回教徒抚养,归依回教,信之颇笃。因传布回教于唐兀之地所部士卒十五万人,闻从而信教者居其大半。”这些改信伊斯兰教,融于回回民族中的蒙古族人,肯定有取“铁”为姓者。铁姓也是帖姓的另一种译法。铁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佟
佟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仝
回族中的仝氏,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仝姓。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安徽。
脱
回族中的脱姓,最大的一支源于元代官拜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爵封郑王,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1314-1355年)。据辽宁《脱氏宗谱》称:“脱脱为始祖,始祖之伯父伯颜公,父马扎儿台公均为元朝宰相,相传至今已二十余世矣……脱氏原为蒙古蔑儿吉辩氏,祖籍大都顺州归化城”。但是,据《赛典赤家谱》记载,伯颜及脱脱皆赛典赤之孙,何来“蒙古蔑儿吉辩氏”一说?在赛氏家谱中,脱脱被害一节,除加害人(左丞相哈麻)和被害人的官职左丞相、右丞相“左右颠倒”外,其余皆比《元史》中的记载更为详细、完备。由此看来,脱脱的“蒙古蔑儿吉辩氏”可能与后人躲避迫害有关。另外,元朝“四大汗国”的建立,吞并了许多亚欧地区的伊斯兰教国家(民族),其许多汗国里的伊斯兰人都应是“蒙古国”和“蒙古籍”人,而不应是“族”。脱脱亦应是“国(籍)”与“族”之误。回族的脱姓,元代还有中书丞相康里脱脱(康里乃是原苏联境内乌拉尔河以东至咸海东北的突厥部落名,脱脱应是本名),其 子脱烈为太府太监。此外还有脱罗贴木尔(镇守镇江上万户府达鲁花赤)、脱颖(抚州路;临川县丞)、脱欢察儿(两浙盐运同知)、脱脱木儿(房山县达鲁花赤)以及随元世祖征讨阿里不哥、李擅的将领脱密刺温等。在明朝,归附回回脱纲(杭州前卫都指挥佥事),其子也随父姓取名脱英。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妥
妥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夙
夙姓,回族姓氏之一。(见《中国回族;贵州回族》)
速
速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的第二个字音。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入附后授云南左卫副千户的西域回回亦速,“子亦名亦速,孙速来蛮时,以速为姓,四世外速俊……八世孙速华,世代为宦,至今为回回望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速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北地区。
宿
宿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宿姓又读xiu音。
锁
回族中的锁姓,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称:“锁懋坚(明代诗人)为中亚撒马耳汗城之对音。撒马耳汗为中亚地区之名城,因其来自撒马耳汗即名为锁懋坚,是因为地名而成人名。”另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锁住之后裔姓锁。”据此,锁姓也出自回回名。锁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完
回族中的完姓,据《日知录》载,“完”源出完颜氏,金人裔也。“完颜,汉姓曰王”。(《金史;金国语解》”金大定间(1161-1189年),禁女真人勿得混汉姓,故去完而为颜,惟在曲阜不敢冒充国(颜回)之姓,特称‘完’氏。”(《日知录》)在中国历史上,女真族融合于回回民族后,继续延用了“完”姓。再者,也有“完”姓改为“宛”姓者。(见《重修朝真寺碑阴题名》)完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
玩
回族中的玩姓,见于江苏扬州。唐代时,扬州为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之主要地区之一,也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口岸和经济文化中心,故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便云集于此,留居不归。玩姓便是这些留居者遗传下来的姓氏之一。
宛
回族中的宛姓,出自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来华传播伊斯兰教的撒哈八;撒阿的;宛葛思(也有斡葛思、万尕斯、旺各斯等多种译法)。宛葛思抵达长安后,唐太宗观其为人耿直,有真才实学,遂留居,建清真寺。后在江宁(今南京)、广州传教。去世后安葬于广州北郊流花桥畔回族公墓。宛葛思其后,有王、宛、安、万“四姓不分”之说,皆取自斡的谐音。宛姓主要分布河南及中原一带。
万
回族中的万姓出自宛葛思谐音。万姓在中国回族中为数不多。历史上,仅知其清末有著名的阿拉伯文书法家万景和。中国穆斯林尊称他为“万巴巴”(先师之意)。由他抄写的《古兰经》,书体精美,被视为典范,后者争相仿效。
王
回族中的王姓,主要来自唐初时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宛葛思的谐音。王、宛、安、万的回族姓氏由此而来。又据湖北《王氏宗谱》载:始祖王武,原籍山西大同府(今太原),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保驾前来,坐镇湖广”,任“湖广武昌王府中营保驾指挥,兼理军务兵使司”。在明代,回族中也有不知何故改为王姓者,如舍伯沙(锦衣卫千户)“四世孙改姓名王承恩。”(《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另外,陕甘回民在同治年间起义失败以后,亦有将其回族特征明显的姓氏改为王姓者。再有,据安徽省《王氏家谱》载:王诊始祖生(ga)科甲,唐代入居山西太原,仍以生为姓,当时皇上听了觉得拗口,即赐王姓。后来,王姓以“赐易”为王家堂名。明成化年间(1487年前),王珍一家由山西太原迁至安徽定居。王姓回族在全国分布很广。
望
望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巍
回族中的巍姓比较少,来源也不详。《中国姓氏大全》称之为“罕见姓”。《百家姓》里也无此姓。巍姓回族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
魏
回族中的魏姓,早期见于明代魏实。洪武年间(1368-1398年),武略将军魏实由顺天府(今北京)调湖南常德卫,路经湖北仙桃,见该地有清真寺及穆斯林居住,逐留其一子,后子孙繁衍,遍及湖北全省。(参见《湖北回族》)另,在广州怀圣寺《重建怀圣塔寺之记》碑中有“镇守广东等处地方副都统魏黑纳篆额”的记载(碑立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其名“黑纳”,按阿拉伯语发音有庆贺、祝贺、颂扬等意,较适用于取名;在古代进人中国的阿拉伯人名中,又有Hindu,也可简译为“黑纳”。魏黑纳恐是中国姓加上回回名的合成名。在清同治年以前,魏姓在西北地区亦为大族。据《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载,魏姓在同治年间是“咸阳的回族大姓”。仅道光年间,在咸阳县志中记载的东乡安谷里魏家村、西乡廊里魏家堡、魏家前村就有魏姓50户之多。魏姓回族,在中国革命近现代历史上,也曾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如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牺牲的有湖北两阳(今仙桃市)人魏碧章、魏清光;在北上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有湖北郧西人魏茂顺、魏登恒等。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甘肃等地。
温
回族中的温姓,源自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温塔刺取名子首音为姓(安都鲁亦同),遂产生了温姓。关于温(安)姓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颇具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刺(塔拉)”。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姓”’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是同祖同宗。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乌
回族中的乌姓,主要源自明朝皇帝朱元库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日者、日白、曰苗。日冶、曰乌……”乌姓也有一部分源自经名“乌马儿’”。乌姓回族主要分在陕西、西宁等地。
吴
吴姓为回族分布较广的大姓之一,其来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作为福建泉州的回族吴姓,仅是一种迫而改的姓。据《报告发见蒲寿庚家谱经过》载:“(明初我们蒲家被剿,不敢姓蒲,改姓吴,因吴、蒲一音相近。我们的族人不甘心,在死了人时,墓碑上正面写‘吴某某之墓’,反面暗写‘蒲某某之墓’。”三十年代,在泉州发掘的一块墓碑,正面刻着吴姓,背面则刻着蒲姓。吴姓回族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伍
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为金陵(今南京)伍氏。据《伍氏家谱》载,始祖伍儒,字德全,原籍西域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北平奉诏迁居金陵城中天津街,授职钦天监刻漏科。自伍儒起连续六世皆任职于钦天监,或为“博土”,或为“司历”,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誉。伍氏后裔族人繁多,人才辈出:清初有伊斯兰教学者伍遵契,译有《归真要道》等;清中叶有中甲戌科探花的伍长华,曾任湖北巡抚与林则徐一起在武昌禁鸦销烟;清末民初有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的伍崇仁,有毕生从事教育的伍崇贤,有任民国教育部普教司司长、浙江、江西教育厅厅长的教育家伍崇学(又名仲文)。解放后,伍氏家族中各科类学者。专家相当多。另外,自明代后,从南京、扬州等地迁到湖南常德的“金陵十姓”中也有伍姓。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和湖南等地。
翕
回族中的翕姓,不见于中国任何一部姓氏词典。在陕西安康县,有一位熟练掌握十多种拳术和器械套路,尤以软器械流星锤技法最为精湛的武术家兼整骨医师名为翕同翔(1902-1966年)。
喜
喜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夏
回族中的夏娃,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鲜
回族中的鲜姓,据撰自康熙年间的《鲜氏家谱》载,先祖为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入内地,其后裔居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今北京、江苏、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于康熙年间创立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门宦(鲜门门宦)先祖鲜美珍,其原籍便是江苏南京竹行(今竹集镇),后才落难至青海湟中的。鲜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
契
契姓出自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铁勒部之一的契芯族(契芯羽)。即后来的回纥族。因其族“居契辇河上,因以契为氏。”(《中国名人大辞典》)契姓原本是以族称为源的复姓,如唐贞观年间的镇军大将军“契芩何力芯其子契芯明”。(《新唐书》)其后,契姓慢慢演变成了单姓,如元代的契玉立(泉州达鲁花赤、海南道肃政廉访使)、契列琥(进士)等。但该姓后来也触人了回回民族。如清代云南回民起义中被杜文秀任命为绥远将军和平南将军的契光美、契万春。契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选
选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
薛
回族中的薛姓出自赐姓。元明时,对其归附的少数民族,大多赐姓薛。如薛斌之父薛台,“洪武中归附,赐姓薛。”(《中国名人大辞典》)燕京(今北京)人塔利海赐姓薛。(《元史;薛塔刺海传》)“脱火赤赐名薛资,脱欢赐名薛斌。”(《回回姓氏考》)故元代散文家、诗人马九皋,又名薛昂夫、薛超吾,西域穆斯林薛都尔丁(元末甘肃行省金事、今青海民和米拉沟冶姓回族先祖)均冠薛姓,恐与赐姓有关。薛姓回族在北京、河北省。江浙及云南等地均有分布。
颜
回族中的颜姓,来自元代以隐士被征至京师,授翰林待制,预修《金史》,任江西廉访佥事的伯颜之名。据《上海伊斯兰教文史资料汇编》称,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任四川按察使,后任南京监察使的颜正“乃元平章伯颜之后,并取伯颜之‘颜’字为姓。”颜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
杨
杨姓为回族主要姓氏之一。其来源也相当广泛。元代的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之孙伯颜察儿,其后裔“居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之羊市,故改羊姓。”(《回族人物志;明代》)元代被推翻后,为躲避战乱和免遭迫害,其后裔遂迁居山东益都,并改为杨姓。改“羊”为杨姓的还有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入附,授官德州卫百户的西域回回虎林比失。虎有子羊羔儿,后裔均为杨姓,“遂成德州回回望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据河北、天津、北京、山东等地的回族家谱和口碑传说,他们均是随“燕王扫北”而来的南京钦天监杨家。明代安徽歙县人杨光先,曾在康熙四年至七年(1665-1668年)任钦天监监正,其六世先祖杨凝为明宣德五年(1430年)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后任南京刑部尚书,今安徽仍有其后裔。又据《蒲氏族谱》载:“蒲本初号诚斋,东石开基公一世祖。崇漠公次子,借母氏姓杨。”今泉州有其后裔。又据辽宁两部《杨氏家谱》载:一支约在康熙年间由山东武定府阳信县西营迁入沈阳西关,另一支是由明永乐初年从南京应天府迁至河北后,于第九世开始迁到奉天省沈阳的。在沈阳回族当中,杨姓为大姓,分支也不少,相传有“六杨”。在江苏镇江,据修于同治八年(1869年)的《杨氏族谱小引》载:其先祖“洒公与弟西公“于唐初由西域进关,初居“陕西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北),繁衍十二世后,于宋初迁徙并定居镇江,故自称“弘农郡德润堂杨氏”。现镇江依然有“小杨家巷”的地名。杨氏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已传至二十五世。由于“族广人繁”,分为“国、泰、民、安”四支,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已传三十余世,始“立谱排字传世”。据推算,现今‘奇”字辈应为“洒公”。“西公’”第四十六世孙。在杨姓中,也有个别是改姓。如明英宗时入附的西域回回老哈,其“子哈铭,改姓杨铭”。(《回回历史和伊斯兰文化》)杨姓回族在中国分布很广。
羊
回族中的羊姓,源于地名。元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之孙伯颜察儿的后裔,因世居宛平(今北京丰台区)羊市角头,故取“羊”为氏。后来,羊氏家族为避战乱,遂迁山东青州(今益都县)居住,便改羊为杨姓。
冶
回族中的冶姓,据《清史稿》载,源自元末被封为甘肃行省佥事的西域维吾尔人薛都尔丁。明洪武四年(1317年)薛都尔丁归附明朝后封为土司,并被派驻碾伯巴州米拉沟一带(今青海民和县境内)。薛都尔丁后人世袭其职,及第四世土司也祥,因“也”同“冶”同音,故改姓冶。冶氏相传十七世。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其家族参加了青海回族反清起义。第二年,土司称号被废除。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米拉沟冶氏自称数代已为回族,而不再称维吾尔族。另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明太祖定鼎金陵,增为十 姓:日闪、日者、曰白、日苗、日冶……”故冶姓也有一部分属赐姓。冶性回族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伊
回族中的伊姓取自伊斯兰教圣人“伊布拉欣”名字首音。又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伊司马仪……之后裔姓伊”。回族中的伊姓,也有来自改姓的,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密咱按布,改姓伊,遂成为了回族伊姓的又一支。伊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等地。
易
回族中的易姓比较少,来源也不祥。易作为姓氏出现,最早见于明代。(参见《太平图话姓氏综》)《百家姓》里也无此姓。易姓回族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
以
回族中的以姓取自祖名首音。“据广西桂林东郊回族坟场古墓碑记载,桂林以姓回回,原为唐代东来留居陕西渭南的阿拉伯人以不拉欣之后,后人取以为姓。明代都指挥同知以抚宸以征广西洵州功,镇守广西,居留此地,世代繁衍,为桂林回回望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教》)以姓主要分布在广西桂林地区。
尹
回族中的尹姓,据《辽宁回族家谱选编;尹氏族谱》载,家族原籍直隶新集,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随清朝向奉天(今沈阳)拨民出关到东北的。又据河北沧州《尹氏门谱三戴宗亲;再立尹氏门普(谱)序》载:“始祖原籍南京应天府,磨盘街双槐树底下居住二龙岗。自明永乐年间迁发(拨)直隶天津府,青县西马家桥村任地入籍,安居于斯,至今三百余年。”辽宁。河北两地尹氏均有“直隶新集”的“迁拨”史,否有源流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尹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 尤
回族中的尤姓,大多出自经名的首音。如尤素夫、尤素甫、尤权思等。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的少数地区。 羽
回族中的羽姓,主要源自经名的首音。如明末抗清将领羽风棋(?- 1650年),其祖‘“羽士夫”,为经名‘王素甫”(yusuf)的另一种译法,后来就成了“姓名”。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玉
回族中的玉姓原为闪姓,后被赐姓玉。如:“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姓闪,赐姓玉。”(《回教民族说》)在元代,玉氏有镇国上将军、前卫系军都指挥使玉哇失、散曲家玉元鼎(原名阿鲁丁)等人。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郁
回族中的郁姓,出自明英宗正统中期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后裔。入朝后,那罕帖木儿授职锦衣卫指挥同知。卒后其子倒刺火者袭职。至孙沙班时改姓郁,名敬,因屡有功晋升指挥使。再后,四世孙为郁锦、五世孙为郁胜、六世孙为郁腾、七世孙为郁勋,并世代袭职。郁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糟
糟姓是“以名(取音)为姓”的姓氏,源自古丝绸之路的甘肃平凉地区。元时,西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兵土,多被编入“西域亲军”、“回回军”、“探马赤军”。这些人在元朝建立后就地归属,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取姓起名,编户入册,糟姓便源于此。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甘肃平凉地区。
绽
绽姓为回族中特有的姓氏之一。《中国姓氏大全》称它为“罕见姓”。在甘肃临夏有一位技艺高超的砖雕艺人便叫绽成元(1903—1980年)。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地区。
张
回族中的张姓,主要源自赐姓。据收藏于扬州普哈丁墓园的《张氏宗支图》记载,张氏始祖褡木赤于元初进入中国,至三世祖昭勇将军张忻,为明嘉靖武骑都附,“因善于箭术赐姓张,坟在东关普哈丁墓后,有双羊牌坊者,载明县志。”另据《回族人物志;明代》载.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河南夏邑知 县、吏部主事、刑部尚书,归清后又任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及巡抚天津的伊斯兰学者、诗人,其名也叫张忻。其子张瑞,曾任清代《明史》纂修官、《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礼部左侍和擢国史院大学士等职。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出使瓦刺功授北京锦衣卫千户的张阿老丁,其后人也以张为姓。据纂修于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的沈阳《六箴堂张氏家谱》记载:张氏“‘居金陵,其先西籍’……始祖锁壁公张伯温,以选谵国子监肄业、优贡生、布政司照磨(主管文书及勘察官员政绩的官员),其次张质任太医院侍诏,次孙张续任太医院吏目,曾孙张增任医官院府学正科之职,甚称祖医世家。” (《六箴堂张氏家谱;简介》)现居湖南的张姓回族,据道光《宝庆府志》记载:“指挥张氏,其先曰璞罗德,北平三河人。洪武元年,授宝庆卫指挥”。又据《张氏族谱》称:“始祖璞罗德‘原属回教经名’,后来‘赐姓于明初’,才改称张氏。”(《湖南回 族》)张姓回族在中国分布很广。
仉
回族中的仉姓,为元代诗人‘“仉仉沙之后裔”。(《回教民族说》)“仉仉沙,字大用,回回族,祖籍大食国(既发阿拉伯帝国)”。(《西域文化名人志》)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
赵
山东青州赵姓回族为元代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赠太师中书左丞相伯颜后裔。据原山东青州城南扈家子薄板台立于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的赵氏莹蝎记载:“吾始祖伯颜,乃西域人也。仕元(后)赐姓赵……迨其子明远(伯颜之子),始奉我朝,命徙青(州),为编户”。元灭宋后,宋皇室赵姓被元朝当局搜查极严,赵姓因怕株连而改姓,元宪帝得知后为安定民心,才把当时执政的伯颜赐为赵姓。赵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 东青州一带。
者
回族中的者姓,主要源自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手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曰者……”清末及民国年间先后任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主讲的者万选、者广恩均为甘肃平凉人。者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宁夏径源及甘肃平凉等地。
针
回族中的针姓,是一种稀少的姓氏。在其撰编于清雍正初期的《冈志》中有记载。
郑
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皇明大政记》),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朱
回族中的朱姓,为明朝皇帝赐给的国姓。“明初,皇帝赐姓有国姓、民姓之别,国姓是皇帝的朱姓”。(《回回姓氏考》)据《殊域周咨录》载,明代哈密回回首领写以虎仙“与侄婿克缘俱赐从朱姓,传升锦衣卫指挥,随驾南征。”明代大将沐英,“八岁时被朱元章收为义子,从朱姓”。(《回族人物志》)后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津“以人情天理度之,不晦尔名,使从尔姓”,故又复姓沐。由此可见,朱元章赐 “国姓”并非个别。因此,出现安徽“寿州(今寿县)城内有回人聚族而居,号‘朱半城’,其户口之繁”(《回教民族说》)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山东有黑姓回回,其先世姓朱,后改为黑,因而在山东临清县回回朱黑两家不分。”(《回回姓氏考》)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江浙一带。
庄
庄姓,回族姓氏之一。分布于海南三亚一带。(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子
子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