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8 | 第一计:瞒天过海
类别(三十六计) | 评论(0) | 阅读(51) | 发表于 14:40

[计名由来]

  本计的计名出自一个传说。相传唐贞观17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30万御驾亲征高丽国。这一日,太宗来到海边,对怎样才能渡过大海发起愁来了。前部总管张士贵见状,赶忙与众将商议对策,只有部将薛仁贵于情急之中,想出了一个主意,说道:皇上担心大海阻隔,难于征伐高丽,我今有一计,定叫大军平安渡过大海,取得东征的胜利。

  几天后,张士贵领着薛仁贵一道拜见唐太宗,奏道:今有一位老人,精通干海之术,能将海水变干,可帮助我军东征成功。太宗听说有此神奇老人,龙颜大喜,立即命张、薛二人带路,前去会见老人。于是君臣三人,在薛仁贵引领下,穿过一条用帷幕遮蔽的通道,来到一个处所,只见这里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迎侯。太宗召见了老人,夸奖了他的法术,并且大张筵席,召集群臣与老人一道饮宴作乐……进了许久,忽闻风声四起,涛声如雷,杯盏倾倒,周围一片摇晃,太宗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为何如此波涛汹涌?这时,张士贵、薛仁贵才从实奏道:这是为臣用的“瞒天过海”计,得一风势,30万大军已经渡过大海,就要到达东岸了。这就是传说薛仁贵用的“瞒天过海”计。可见,这里所说的“天”,本意是指天子,所谓“瞒天过海”,是指哄瞒着天子在不担惊受怕的情况下,平安地渡过大海。以后,人们把“瞒天过海”作为用兵打仗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

[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

  防备周密,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常见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疑惑以致丧失警惕。秘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前人批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昔孔融被围,太史慈将突围求救,乃带鞭弯弓,将两骑自从,各作一的持之,射毕,还。明日复然,围下人,或起或卧。如是者再,乃无复起者。慈遂严行蓐食,鞭马直突其围,比敌觉,则驰去数里矣。

[译文]

  施行秘密的谋略,不必选择背着人、隐蔽的地方进行。趁黑夜行窃,钻进僻静的巷子里杀人,这些都是愚蠢、鄙俗的人的行动,真正的智谋之士不屑于这样干的。昔日孔融被围,太史慈要设法突围救援,便骑着马,执着鞭,带上弓箭,领着两名骑士做随从,并让骑士各自拿着一个箭靶,打开城门走了出去。这时城内的守军和城外的围兵见了都大吃一惊!却只见太史慈等人牵着马走进了城下的堑壕里,立上箭靶,在那里练习射箭;练完了箭,便又回城了。第二天又照样如此,那些围城是敌兵便有的躺着,有的站着观看,神色不显得那么惊奇了。如此这般地一连练习了好几天,那些围城的敌兵便渐渐习以为常,一个个躺在地上,连看都懒得起来看了。这时,太史慈认为时机已到,便整好装,吃饱饭,扬鞭策马,径直突围而去。等到敌兵醒悟过来时,他已经驰出数里之远了。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