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5 | 第四计:以逸待劳
类别(三十六计) | 评论(0) | 阅读(33) | 发表于 12:27

[计名由来]

  本计语出《孙子兵法·军事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虚实篇》也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本计的特点是,强调把握战场的主动权,以引诱敌人,“调动”敌人,疲劳敌人,然后捉住战机,克敌制胜。按“损”卦的说法,就是:以静制动,“损刚益柔”。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可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这是从《周易》损卦彖辞中“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前人批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译文]

  这是调动敌人的计策。兵书上说:凡是先进入战地等待敌人,就会显得安逸;后进入战地仓促应战,就会处于疲劳奔命的被动局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兵书上是讨论作战,这里主要是讨论政治斗争态势。其主旨主要不在于选择有利地形以待机歼敌,而是强调以简单驭繁杂,以不变应付万变,以小变应付大变,以静制动,以小的动作应付大的动作,以抓住关键应付周围各种环境和事变的各个环节。像管仲将军令寓于内政事务之中,以扎扎实实加强战备;孙膑在马陵道伏击庞涓;以及李牧坚守雁门,久不出击,只是不断充实、装备自己,最终大破了匈奴。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