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30 | 这就是杂志荟萃?
类别(世界珍闻) | 评论(0) | 阅读(21) | 发表于 21:13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药理毒理学院不单收藏了1世纪以来的古代药品,在其陈列柜里,还陈列着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草药品种600多瓶。有些药物,如奎宁、毛地黄、吗啡、可卡因被列入现代药典。
  
      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话为德国一家公司所创制,高3米,重160公斤,创下了吉尼斯纪录。尽管它是展示品,但其功能齐全,可以通话、发短信、内设数码照相机,可以用于拍照和录像。
  
      瑞士生物学家在本国惟一的国家公园里,发现了一朵称得上欧洲最大的蘑菇。它的地下网状菌丝体占据了800×500平方米的面积。可这还不算世界之最。几年前,美国俄勒冈州的植物学家发现一朵蘑菇,占据面积达9平方公里。这些网状交结在一起的菌丝体确信是与单一的子实体联系着的。这些发现,促使遗传学重新分析研究各种菌丝与蘑菇果体的关系。
  
      新加坡以其严厉的执法而闻名世界:对街头抽烟、吐痰和乱扔垃圾均处以高额罚金。如今这个国家又出现了“图书馆警”,“馆警”的职责仅限于警告,他们在图书馆大厅来回走动、监视,不让人高声说话,也不准许在周围接收电话。美国现在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些大的图书馆,穿着黑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在大厅里巡视监督,维护次序和环境卫生,以及不许人在图书馆里睡觉。
  
      通常在考试解答问题时,首先产生的想法被认为是最可靠的。其实不尽然,有人分析了1500页不同科目的答题试卷后,得出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否定或划掉的总是第一次的结论,最被视为有把握的表述是第二次
  
      日本一些超市里,每块肉的包装上都标有自己的编码,输入肉柜附近的计算机里,顾客可以通过荧屏了解到有关肉的动物资料和兽医证明,甚至还可以看到提供这块肉的农场主的照片。
  
      法国朗易·休尔·玛尔市用驳船运载垃圾(主要是建筑垃圾),靠两匹马一天两次拖走。其工作成效相当于原有的12辆自卸卡车每天共1360次所能完成的量。
  
      美国参议员斯特罗姆·萨尔莫德1957年发表了一场最长的演讲,一共进行了24小时18分,企图阻止一项民权法案的通过;不过,这项民权法案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与之相反的是,西班牙画家萨尔瓦顿尔·达尼应邀参加一次集会,他站起来只说了两句话:“我简短说句话,我的话到此为止。”说完又坐了下来。
  
      为写字涂改方便,1858年,美国哈依马麦·尼伯麦在铅笔的一端接上一节橡皮头,为此他获得了该项专利和新产品的生产权,挣得了10万美元。不过几年后,专利局认为,他没有任何发明创造,只不过将两个普通书写用具连接在一起罢了,决定取消该专利,幸好当时付给他的钱依然归他。
  
      著名的计算机公司“英特尔”愿以1万美元收购一本46年前出版的《电子学》杂志,1960年4月15日该期杂志第一次发表了谓之“姆尔”的定律,预测集成线路的晶体管需求量每一两年增长2倍。到目前为止,这个定律依然被遵循。最后,英国的工程师戴维德·克拉尔克获得了这笔奖金。他不顾妻子的牢骚,将多年来的杂志堆放在自家顶层的阁楼里。
  
  在人们的观念中,人类靠食物补充体能,机器人以电池为动能,可从未见过机器人也要吃东西的。现在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与人类习性愈来愈相同的机器人,也要通过吃东西才能获得能量。这是一种“食虫”机器人,它的胃就是一个微生物电池,里面除了昆虫、果皮等有机食物外还生长着一种特殊的细菌。这种细菌主要以糖类为食物,在消化糖类时会释放出微弱的电流,科学家利用这种有机物分解出糖类,给这些细菌作食物,同时把产生的电储存起来供机器人使用。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人员保罗研制出一种“舌头显示系统”,只要将它放入嘴中,并用舌头抵住,特别电流就会将物体影像的电子信号传递给舌头,几分钟后舌头神经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盲人就可以看见摆在面前的各种字母了。舌头能“看”字母,就能读书、看世界。这对视力不好的人或盲人来说真是一大福音。不过,舌头不可能取代眼睛,但这种技术完善后将提高盲人的生活品质。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詹姆斯和吉姆设计了一款“牙齿电话”,它由振动装置和无线接收器组成。声音通过振动装置转化为声波振动,并由牙齿传递给头盖骨,再由内耳接收声波信息后还原为原音。“牙齿电话”不仅可以接电话、听音乐,还可以收听互联网上下载的语言信息。一些听力不好的人可以借此提高听力,不过,目前这一装置只能“听”,还不能“说”。

  英国布鲁奈尔大学设计系的一名学生山姆詹姆斯发明了一种能够在水下通过太阳穴收听音乐的随身听。他将随身听的一个装置安装在泳镜的太阳穴位置,使随身听与泳镜合二为一。当播放音乐时,音乐会使该装置产生振荡,并由太阳穴经头盖骨直接传入内耳。  

  人们往往因天气变化无穷而烦恼穿衣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设计师研制出一种既耐寒又凉爽的衣服。英国研究人员用两层材料构成的独特布料,制成一种能够适应各种天气变化的松球服装,又称智能服装。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并能严密阻挡冷空气,使穿者感觉凉爽又不觉得寒冷。这种衣服的上层是微小凸起的好像云杉的鳞片,主要用于吸收水分。它的直径不超过0.005毫米。人们穿着这种衣服,感觉很热,并开始出汗时,这种鳞片就开始工作,它如同人的毛孔一样将水分蒸发,并放进凉爽的空气。在不需要通风的情况下,鳞片就会恢复到初始状态,堵住凉风的入口。这种衣服将作为英国八大科研成果之一于2005年3月在日本举行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  

  澳大利亚考古学家不久前在印尼发现了一个名为“霍比特(THE HOBBIT)”的新人种,这一发现被认为是过去一个世纪来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最令人惊异的是,这种“新人种”曾与现代人共存地球四万年,如果不是因为火山爆发而灭绝,也许目前还生活在地球上。这个在印尼弗洛勒斯岛发现的新人种是一名女性遗体,因自然原因死亡,死时30岁。科学家已经拼合出这一新人种的图像:无毛发、肤色较深、身材矮小、脑袋相对较小、眼眶宽大、鼻子扁平、牙齿较大、嘴部突出、几乎无下颚。最令人兴奋的是,这一人种生活在近1—1.3万年前,在现代人出现很久之后。这意味着他们与我们人类一起生活了至少4万年。科学家波特·罗伯特说,新人种是因为当时火山爆发而灭绝的,如果没有遭此天灾或许目前仍存活在地球上。

  最近日本老人兴起玩算数的游戏,而且还有专门供老人学习的课本。专用课本里都是加减乘除的算术题,就像小学生用的教科书。还有一种专供老人用的计算器玩具,每局游戏有一百多道题,完成后自动显示时间。老人们往往三五相聚,一起做题,看谁做得最快。因此,当题做完后,老人们就会有“我办到了!太好了”的成就感。这既增进了老人间的感情,又有益身心健康。

   人常为转运或与他人同名而改名,美国密苏里州布兰森市有位发明家安德鲁·威尔逊,却是为了搞笑而改名叫“他们(They)”。尽管连姓都没有,却获得法官正式批准,并使用新名字重新领取驾照。现在“他们”的朋友已经习惯了他的新名字。朋友打来电话会说:“他们”在家吗?“他们”本人也承认他的新名字会让某些语法学家发疯。

不准男人住的城:在瑞典,有一个只推崇姐妹之爱,而不准男性介入的地方。这就是沙科保市。该市住有25000名女子,女市民来自欧洲各地。该城严禁男性越雷池一步,任何男性欲进入这个女人城的边缘,就会被女警察打个半死。沙科保市的市民,主要从事林工业,因此大部份女子都腰绑一条粗皮带,皮带上装满木工器具。有些女子到临近城市工作,入夜返回沙科保市。沙科保的旅游业正日渐兴旺,旅馆和餐厅林立,以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女子。

从不弯腰的民族:居住在拉丁美洲马提尼克岛的斐尔坝拉人有一个习惯--从不弯腰。即使最贵重的物品失落在地上,他们也不是弯下腰去拾起来,而是拔下插在背上的一把竹夹,挺着腰用竹夹夹取失落地上的物品。斐尔坝拉人从不弯腰的习惯是因历史上受过异族的斯凌所致。在1635年,马提尼克岛被法国侵略军占领。法国侵略者经常斯辱他们,把他们当牲口骑。为此,有一个叫耐特森的头人,在被一个法国侵略者骑时,猛地跳起来将骑了的法国侵略者摔得很远,并说:"我们斐尔坝拉人要永远站着,不弯腰!"从此,这个民族就养成了不弯腰的习俗。

会哭的石头:法国与西班牙交界处的比里牛斯山中,有一块会哭的岩石,人们称它:"哭岩"。这块不足30米高的岩石在外形上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在天气晴朗的午后它会发出像女孩一样的哭声。世界各地的游客被这一神奇现象所吸引,纷纷前来,兴致勃勃地听"哭岩"的"表演"。"哭岩"为何能发出哭声呢?地质学家认为,这块岩石白天受热而膨胀,到傍晚因温度低而收缩,因此产生了声音。

等死城:原苏联高加索山中的卡马顿冰山附近,有一座"死人城"。据说在1000多年以前,山中的奥赛金的一个部落蔓延鼠疫,人们相继死去。尚未死去的人不愿暴尸山野,便在山中建造了许多像小碉堡那样的房子,只留下一个小窗,病人就从这儿进去等死。这些死尸虽历经千年,迄今却仍未腐烂。死人仍保持着死前的姿势,有的母亲是坐在孩子的摇篮前死去的。

车祸怪地:波兰首都华沙附近有个奇怪的地方,这里车祸十分频繁。知是何原因,司机们开车路过这里时,总会感到头昏、没有精神,自制能力变得极差。由于这一地区车毁人亡的事故不断发生,人们把它称作"陆上的百慕大"。

2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