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博客入口:http://blog.5d.cn/user34/wmj/
2008/09/24 | 《艺术的效果》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22) | 发表于 19:49

艺术的效果

    艺术常被人视为娱乐的、消遣的玩物,故艺术的效果也就只是娱乐与消遣而已。
有人反对此说,为艺术辩护,说艺术是可以美化人生,陶冶性灵的。但他们所谓
“美化人生”,往往只是指房屋、衣服的装饰;他们所谓“陶冶性灵”,又往往是
附庸风雅之类的浅见。结果把艺术看作一种虚空玄妙、不着边际的东西。这都是没
有确实地认识艺术的效果之故。

    艺术及于人生的效果,其实是很简明的:不外乎吾人面对艺术品时直接兴起的
作用,及研究艺术之后间接受得的影响。前者可称为艺术的直接效果,后者可称为
艺术的间接效果。

    即前者是“艺术品”的效果,后者是“艺术精神”的效果。

    直接效果,就是我们创作或鉴赏艺术品时所得的乐趣。这乐趣有两方面,第一
是自由,第二是天真。试分述之:

    研究艺术(创作或欣赏),可得自由的乐趣。因为我们平日的生活,都受环境
的拘束。

    所以我们的心不得自由舒展,我们对付人事,要谨慎小心,辨别是非,打算得
失。我们的心境,大部分的时间是戒严的。惟有学习艺术的时候,心境可以解严,
把自己的意见、希望与

2008/09/23 | 《图画与人生》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755) | 发表于 06:53
图画与人生

    我今天所要讲的,是“图画与人生”。就是图画对人有什么用处?就是做人为
什么要描图画,就是图画同人生有什么关系?

    这问题其实很容易解说:图画是给人看看的。人为了要看看,所以描图画。图
画同人生的关系,就只是“看看”。

    “看看”,好像是很不重要的一件事,其实同衣食住行四大事一样重要。这不
是我在这里说大话,你只要问你自己的眼睛,便知道。眼睛这件东西,实在很奇怪:
看来好像不要吃饭,不要穿衣,不要住房子,不要乘火车,其实对于衣食住行四大
事,他都有份,都要干涉。人皆以为嘴巴要吃,身体要穿,人生为衣食而奔走,其
实眼睛也要吃,也要穿,还有种种要求,比嘴巴和身体更难服侍呢。

    所以要讲图画同人生的关系,先要知道眼睛的脾气。我们可拿眼睛来同嘴巴比
较:眼睛和嘴巴,有相同的地方,有相异的地方,又有相关联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在那里呢?我们用嘴巴吃食物,可以营养肉体;我们用眼睛看美景,
可以营养精神。——营养这一点是相同的。譬如看见一片美丽的风景,心里觉得愉
快;看见一张美丽的图画,心里觉得欢喜。这都是营养精神的。所以我们可以说:
嘴巴是肉体的嘴巴,眼睛是
2008/09/22 | 《美术与人生》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31) | 发表于 07:04
美术与人生

    形状和色彩有一种奇妙的力,能在默默之中支配大众的心。例如春花的美能使
人心兴奋,秋月的美能使人心沉静;人在晴天格外高兴,在阴天就大家懒洋洋地。
山乡的居民大都忠厚,水乡的居民大都活泼,也是因为常见山或水,其心暗中受其
力的支配,便养成了特殊的性情。

    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状、色彩的,叫做美术。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绘画,配合在
立体上的是雕塑,配合在实用上的是建筑。因为是用人工巧妙地配合的,故其支配
人心的力更大。

    这叫做美术的亲和力。

    例如许多人共看画图,所看的倘是墨绘的山水图,诸人心中共起壮美之感;倘
是金碧的花蝶图,诸人心中共起优美之感。故厅堂上挂山水图,满堂的人愈感庄敬
;房室中挂花鸟图,一室的人倍觉和乐。优良的电影开映时,满院的客座阒然无声,
但闻机器转动的微音。因为数千百观众的心,都被这些映画(电影)的亲和力所统
御了。

    雕塑是立体的,故其亲和力更大,伟人的铜像矗立在都市的广场中,其英姿每
天印象于往来的万众的心头,默默中施行着普遍的教育。又如入大寺院,仰望金身
的大佛像,其人虽非宗教信徒,一时也会肃然起敬,缓步低声。埃及的专制帝王建
造七十嫡高的人面狮身大石雕,名之曰“斯芬克司”。埃
2008/09/21 | 《艺术三昧》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32) | 发表于 06:29
艺术三昧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
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
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
的全体。

    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
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
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于是我想像: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
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
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
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
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
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
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
2008/09/20 | 《美与同情》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52) | 发表于 06:29
美与同情

    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复
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
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
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我谢他:

    “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

    他回答我说:

    “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是的,他曾说:“挂表的面
合复在桌子上,看它何等气闷!”“茶杯躲在它母亲的背后,教它怎样吃奶奶?”
“鞋子一顺一倒,教它们怎样谈话?”“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象一个鸦片鬼。”
我实在钦佩这哥儿的同情心的丰富。从此我也着实留意于东西的位置,体谅东西的
安适了。它们的位置安适,我们看了心情也安适。于是我恍然悟到,这就是美的心
境,就是文学的描写中所常用的手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上所经营的问题。这都是同
情心的发展。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于同类的人,或至多及于动物;但艺术家的同情
非常深广,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类。

    我次日到高中艺术
2008/09/19 | 《旧上海》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42) | 发表于 21:30

旧上海

    所谓旧上海,是指抗日战争以前的上海。那时上海除闸北和南市之外,都是租
界。洋泾浜(爱多亚路,即今延安路)以北是英租界,以南是法租界,虹口一带是
日租界。租界上有好几路电车,都是外国人办的。中国人办的只有南市一路,绕城
墙走,叫做华商电车。租界上乘电车,要懂得窍门,否则就被弄得莫名其妙。卖票
人要揩油,其方法是这样:

    譬如你要乘五站路,上车时给卖票人五分钱,他收了钱,暂时不给你票。等到
过了两站,才给你一张三分的票,关照你:

    “第三站上车!”初次乘电车的人就莫名其妙,心想:我明明是第一站上车的,
你怎么说我第三站上车?原来他已经揩了两分钱的油。如果你向他论理,他就堂皇
地说:“大家是中国人,不要让利权外溢呀!”他用此法揩油,眼睛不绝地望着车
窗外,看有无查票人上来。因为一经查出,一分钱要罚一百分。他们称查票人为
“赤佬”。赤佬也是中国人,但是忠于洋商的。他查出一卖票人揩油,立刻记录了
他帽子上的号码,回厂去扣他的工资。有一乡亲初次到上海,有一天我陪她乘电车,
买五分钱票子,只给两分钱的。正好一个赤佬上车,问这乡亲哪里上车的,她直说
出来,卖票人向她眨眼睛。她又说:“你在眨眼睛!”赤佬听见了,就抄了卖票人
帽上的号码。

2008/09/18 | 《车厢社会》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48) | 发表于 06:44
车厢社会

    我第一次乘火车,是在十六七岁时,即距今二十余年前。

    虽然火车在其前早已通行,但吾乡离车站有三十里之遥,平时我但闻其名,却
没有机会去看火车或乘火车。十六七岁时,我毕业于本乡小学,到杭州去投考中等
学校,方才第一次看到又乘到火车。以前听人说:“火车厉害得很,走在铁路上的
人,一不小心,身体就被碾做两段。”又听人说:“火车快得邪气,坐在车中,望
见窗外的电线木如同栅栏一样。”我听了这些话而想象火车,以为这大概是炮弹流
星似的凶猛唐突的东西,觉得可怕。但后来看到了,乘到了,原来不过尔尔。天下
事往往如此。

    自从这一回乘了火车之后,二十余年中,我对火车不断地发生关系。至少每年
乘三四次,有时每月乘三四次,至多每日乘三四次。(不过这是从江湾到上海的小
火车)一直到现在,乘火车的次数已经不可胜计了。每乘一次火车,总有种种感想。
倘得每次下车后就把乘车时的感想记录出来,记到现在恐怕不止数百万言,可以出
一大部乘火车全集了。然而我哪有工夫和能力来记录这种感想呢?只是回想过去乘
火车时的心境,觉得可分三个时期。现在记录出来,半为自娱,半为世间有乘火车
的经验的读者谈谈,不知他们在火车中是否乍如是想的?

    第一个时期,是初乘火车的时期。那时候乘火
2008/09/17 | 《肉腿》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43) | 发表于 06:44
肉腿

    清晨六点钟,寒暑表的水银已经爬上九十二度。我臂上挂着一件今年未曾穿过
的夏布长衫,手里提着行囊,在朝阳照着的河埠上下船,船就沿着运河向火车站开
驶。

    这船是我自己雇的。船里备着茶壶、茶杯、西瓜、薄荷糕、蒲扇和凉枕,都是
自己家里拿下来的,同以前出门写生的时候一样。但我这回下了船,心情非常不快:
一则为了天气很热,前几天清晨八十九度,正午升到九十九度。今天清晨就九十二
度,正午定然超过百度以上,况且又在逼近太阳的船棚底下。加之打开行囊就看见
一册《论语》,它的封面题着李笠翁的话,说道人应该在秋、冬、春三季中做事而
以夏季中休息,这话好象在那里讥笑我。二则,这一天我为了必要的人事而出门,
不比以前开“写生画船”的悠闲。那时正是暮春天气,我雇定一只船,把自己需用
的书籍、器物、衣服、被褥放进船室中,自己坐卧其间。听凭船主人摇到哪个市镇
靠夜,便上岸去自由写生,大有“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气概。这回下船时形式依旧,
意义却完全不同。这一次我不是到随便哪里去写生,我是坐了这船去赶十一点钟的
火车。上回坐船出于自动,这回坐船出于被动。这点心理便在我胸中作起怪来,似
乎觉得船室里的事物件件都不称心了。然而船窗外的特殊的景象,却引起了我的注
意。

    从石门湾到崇德之间,十八里运河的两岸,密
2008/09/16 | 《两场闹》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54) | 发表于 16:20
两场闹

    某日我因某事独自至某地。当日赶不上归家的火车,傍晚走进其地的某旅馆投
宿了。事体已经办毕;当地并无亲友可访,无须出门;夜饭已备有六只大香蕉在提
箧内,不必外求。

    但天色未暗,吃香蕉嫌早,我觉旅况孤寂,这一刻工夫有些难消遣了。室中陈
列着崭新的铁床、华丽的镜台、清静的桌椅。但它们都板着脸孔不理睬我,好象待
车室里的旅客似地各管各坐着。只有我携来的那只小提箧亲近我,似乎在对我说:
“我是属于你的!”

    打开提箧,一册袖珍本的《绝妙好词》躺在那里等我。我把它取出,再把被头
叠置枕上,当作沙发椅子靠了,且从这古式的收音器中倾听古人的播音。

    忽闻窗外的街道上起了一片吵闹之声。我不由地抛却我的书,离开我的沙发,
倒履往窗前探看。对门是一个菜馆,我凭在窗上望下去,正看见菜馆的门口,四辆
人力车作带模样停在门口的路旁,四个人力车夫的汗湿的背脊,花形地环列在门口
的阶沿石下,和站在阶沿石上的四个人的四顶草帽相对峙。中央的一个背脊伸出着
一只手,努力要把手中的一点钱交还一顶草帽,反复地在那里叫:

    “这一点钱怎么行?拉了这许多路!”

    草帽下也伸出一只手
2008/09/15 | 《作客者言》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18) | 发表于 14:09
作客者言

    有一位天性真率的青年,赴亲友家作客,归家的晚上,垂头丧气地跑进我的房
间来,躺在藤床上,不动亦不语。看他的样子很疲劳,好象做了一天苦工而归来似
的。我便和他问答:

    “你今天去作客,喝醉了酒么?”

    “不,我不喝酒,一滴儿也不喝。”

    “那么为甚么这般颓丧?”

    “因为受了主人的异常优礼的招待。”

    我惊奇地笑道:“怪了!作客而受主人优待,应该舒服且高兴,怎的反而这般
颓丧?倒好象被打翻了似的。”

    他苦笑地答道:“我宁愿被打一顿,但愿以后不再受这种优待。”

    我知道他正在等候我去打开他的话匣子来。便放下笔,推开桌上的稿纸,把坐
着的椅子转个方向,正对着他。点起一支烟来,津津有味地探问他:

    “你受了怎样异常优礼的招待?来!讲点给我听听看!”

    他抬
2008/09/14 | 《阿难》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16) | 发表于 07:19
阿难

    往年我妻曾经遭逢小产的苦难。在半夜里,六寸长的小孩辞了母体而默默地出
世了。医生把他裹在纱布里,托出来给我看,说着:

    “很端正的一个男孩!指爪都已完全了,可惜来得早了一点!”我正在惊奇地
从医生手里窥看的时候,这块肉忽然动起来,胸部一跳,四肢同时一撑,宛如垂死
的青蛙的挣扎。我与医生大家吃惊,屏息守视了良久,这块肉不再跳动,后来渐渐
发冷了。

    唉!这不是一块肉,这是一个生灵,一个人。他是我的一个儿子,我要给他取
名字:因为在前有阿宝、阿先、阿瞻、又他母亲为他而受难,故名曰“阿难。”阿
难的尸体给医生拿去装在防腐剂的玻璃瓶中;阿难的一跳印在我的心头。

    阿难!一跳是你的一生!你的一生何其草草?你的寿命何其短促?我与你的父
子的情缘何其浅薄呢?

    然而这等都是我的妄念。我比起你来,没有甚么大差异。

    数千万光年中的七尺之躯,与无穷的浩劫中的数十年,叫做“人生”。自有生
以来,这“人生”已被反覆了数千万遍,都像昙花泡影地倏现倏灭,现在轮到我在
反覆了。所以我即使活了百岁,在浩劫中与你的一跳没有甚么差异。今
2008/09/13 | 《秋》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43) | 发表于 07:19


    我的年岁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不解达

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

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

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

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

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寒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

然而只当得余威与残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驱,大地的节候已从

今移交于秋了。

    实际,我两年来的心情与秋最容易调和而融合。这情形与

从前不同。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欢喜杨柳与燕子。尤其

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我曾经名自己的寓居为“小杨柳屋”,

曾经画了许多杨柳燕子的画,又曾经摘取秀长的柳叶,在厚纸

上裱成各种风调的眉,想象这等眉的所有者的颜貌,而在其下

面添描出眼鼻与口。那时候我每逢早春时节,正月二月之交,

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

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

虑,似乎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
2008/09/12 | 《渐》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59) | 发表于 20:36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
“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
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
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
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
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陂而象
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象旋
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
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
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
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
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哑子弟因屡次破产
2008/09/11 |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44) | 发表于 07:15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阿宝,我和你在世间相聚,至今已十四年了,在这五千多天内,我们差不多天
天在一处,难得有分别的日子。我看着你呱呱堕地,嘤嘤学语,看你由吃奶改为吃
饭,由匍匐学成跨步。你的变态微微地逐渐地展进,没有痕迹,使我全然不知不觉,
以为你始终是我家的一个孩子,始终是我们这家庭里的一种点缀,始终可做我和你
母亲的生活的慰安者。然而近年来,你态度行为的变化,渐渐证明其不然。你已在
我们的不知不觉之间长成了一个少女,快将变为成人了。古人谓“父母之年不可不
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现在反行了古人的话,在送你出黄金时代的时候,
也觉得悲喜交集。

    所喜者,近年来你的态度行为的变化,都是你将由孩子变成成人的表示。我的
辛苦和你母亲的劬劳似乎有了成绩,私心庆慰。所悲者,你的黄金时代快要度尽,
现实渐渐暴露,你将停止你的美丽的梦,而开始生活的奋斗了,我们仿佛丧失了一
个从小依傍在身边的孩子,而另得了一个新交的知友。

    “乐莫乐兮新相知”;然而旧日天真烂漫的阿宝,从此永远不得再见了!

    记得去春有一天,我拉了你的手在路上走。落花的风把一阵柳絮吹在你的头发
上,脸孔上,和嘴唇上,使你好象冒了雪,生了白胡须。我笑着搂住了你的肩,用
手帕为你拂拭。
2008/09/10 | 《南颖访问记》
类别(名家散文) | 评论(0) | 阅读(36) | 发表于 06:59
南颖访问记

    南颖是我的长男华瞻的女儿。七月初有一天晚上,华瞻从江湾的小家庭来电话,
说保姆突然走了,他和志蓉两人都忙于教课,早出晚归,这个刚满一岁的婴孩无人
照顾,当夜要送到这里来交祖父母暂管。我们当然欢迎。深黄昏,一辆小汽车载了
南颖和他父母到达我家,住在三楼上。华瞻和志蓉有时晚上回来伴她宿;有时为上
早课,就宿在江湾,这里由我家的保姆英娥伴她睡。

    第二天早上,我看见英娥抱着这婴孩,教她叫声公公。但她只是对我看看,毫
无表情。

    我也毫不注意,因为她不会讲话,不会走路,也不哭,家里仿佛新买了一个大
洋囡囡,并不觉得添了人口。

    大约默默地过了两个月,我在楼上工作,渐渐听见南颖的哭声和学语声了。她
最初会说的一句话是“阿姨”。这是对英娥有所要求时叫出的。但是后来发音渐加
变化:“阿呀”,“阿咦”,“阿也”。这就变成了欲望不满足时的抗议声。譬如
她指着扶梯要上楼,或者指着门要到街上去,而大人不肯抱她上来或出去,她就大
喊“阿呀!阿呀!”语气中仿佛表示:

    “阿呀!这一点要求也不答应我!”